「人生不一定要有終極目標, 我走上結合教育與法律之路」_教育學系/林少洋

教育學系 林少洋

Shao-Yang Lin 林少洋,將於 2021 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系,雙主修法律系法學組,喜歡電影與流行音樂,常向人說自己是「巨可愛」的大學生。

曾因對工科沒興趣而想讀大傳,但大考失常後輾轉讀了教育,又因現實原因進入法律,大眾所謂的「終極目標」,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變來變去之餘卻也能從中找到自己,從害怕嘗試到一接觸就愛上、從失敗的經驗去尋找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讀法律是希望能夠幫助需要協助的人,未來想要為孤兒成立一個家。

對他而言,過程的點點滴滴永遠比結果一時成敗還重要,他認為人生重於享受過程而非身分地位高低。

可以沒有終極目標嗎?

「我一直在變。」林少洋高中時就讀製圖科,每天與機械零件相處,感覺自身受到拘束,在老師的啟發之下進入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系,又因為喜歡法律歷久不衰的特性而雙主修法律。走過製圖科、教育系到法律系,旁人容易將這些轉換解讀成「善變」,但他很清楚自己每一次選擇的原因。「每一次的挑戰都會經歷害怕、嘗試、愛上到不後悔。」少洋說,他沒有一個終極目標,彷彿在海上航行,沒有羅盤指定要去哪裡,只要始終知道自己正在划著船,享受著划船的樂趣、大海的魅力及大自然的朝夕輪替,遇到有興趣的小島便上岸探索,每一個「此時此刻」都享受著航行的自由,對他而言,目的地便不再那麼重要。

中國文化大學

位於臺北市陽明山上的中國文化大學,狂風暴雨之後常有最美的彩虹相伴,面對變化多端的氣候,少洋建議同學選擇防風、防水、有帽子的衣服,晴雨皆適。文化大學共擁有 13 個學院,學生可以自由輔系、雙主修,不另外收費,並設有「全人學習點數」,鼓勵學生參與多元領域的議題、活動與展覽,如:特殊志工訓練營、人權法治著作權宣導、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成果展覽、文化藝術類表演欣賞等等。除了校內的學習,文化大學是「優久聯盟」的成員,學生可以在東吳、世新、淡江等 12 所學校互相選課交流。

文化大學教育系的師資生與非師資生

在文化大學,師資培育為「中等教育」,意即培育國中或高中的老師。教育系的師資生在未來可以教授「輔導活動科」,若想要教授特定的專業科目(如國文科),則需要輔系或雙主修該系課程。系上的師資生、非師資生比例各半,同學需於大二上爭取師資生的資格,修畢教育學程之後到現場實習,再通過教師檢定才能取得教師證。「若師資生沒有選上怎麼辦?」少洋解釋,非師資生未來也可以踏入文教產業,如:書店、博物館、出版社等等,或是進入不同產業擔任企業教育訓練人員,建議同學可以輔系或雙主修其他科系,讓自己的未來有更多選擇。

五大核心領域與四年課程

「不論師資生或是非師資生,都會培養系上五大領域的能力,差別只在於未來應用場合不同。」少洋說明,五大領域分別為——教學專業發展、學術研究基礎、文教行政管理、語文溝通表達、教育科技應用。大一到大二的課程內容由「概論」逐漸走向「專論」;大三到大四的課程內容更著重在「教學專業素養」及「教學方法」,其中,非師資生的主要必修也著重在大四修習。身為非師資生的少洋特別分享了「文教產業與創意經營」此門課,讓同學們針對教育新創來發想,透過層層分析也讓他更加了解教育產業(少洋從大一到大四的完整修課經驗分享,請點選「科系」按鈕觀看)。

教育人必修這些課

「教育心理學」將會拋出不同問題,學習理論與教學策略,並且透過「狀況劇」演練學習。少洋分享他在班上演練授課時,遇到同學拿出手機大聲玩遊戲的狀況,「如果你是該堂課的老師,你會怎麼思考與處理?」當下與事後的處理方式及未來的避免之道,皆是此堂課所學。另一門印象深刻的課程「教育研究法」能提升邏輯思考與撰寫論文、企劃書的能力,課程中將會學習八大研究步驟,並實際撰寫研究報告。

「諮商原理與實務」是未來進入輔導室服務前的重點課程,所學也可以運用在親朋好友身上,協助他們度過難關。少洋在高中時,曾經因為沒有如期取得證照,心理出現狀況而進到輔導室,當時的諮商師運用「現實治療法」的方式,一步步帶領他瞭解內在需求、決定行動方向、評估可能性到執行計畫,現在的他也將帶著諮商技術回到生活。(聽少洋詳細說明狀況劇的策略、自己的研究案例與諮商歷程,請點選「這堂必上」按鈕觀看)。

營隊不如預期,打工出錯被換掉

「那段時間莫名其妙就想哭,很多東西都很害怕。」曾任迎新宿營總負責人的少洋,肩上背負了 50 位夥伴,從籌備規劃、團隊凝聚到表演排練,一切事務皆與他有關,然而實際參與人數不如預期,活動呈現也與想像有落差。「結果」使他陷入低落與糾結,而「過程」卻將他從低谷拉上來。「籌備的過程,大家團結一心的感覺很好,雖然參與人數不多,卻是他們大學第一個活動的重要回憶。」回想起這段過程,他的心是笑著的。

另外,少洋也分享了他難忘的打工經驗。「我要用最快速度把桌子收拾乾淨!拚翻桌率是我們的目的。」上大學前,他曾在牛排店工作,卻因為某次送餐時跌倒而被主管調去收廚餘與垃圾。「那陣子感覺很煩躁,後來練習轉換心態,這些事是訓練自己的沈穩,沒想到後來就得到學習收銀的機會。」他意外地說。

落選之後,跟「過程」做朋友

經歷過種種難關,然而,少洋在大學時期最無法接受的事件,是教學助理落選的經驗。「我真的很普通嗎?」「做了這些還不夠嗎?」「為什麼得不到認可?」少洋坦言,當時在得獎名單中沒有看到自己的名字,他氣到全身發抖、喊著不公平,每問一個問題都彷彿再打自己一次巴掌,完全墜落到沒有自信的深淵。「不就是沒選上,為什麼要如此失落?」媽媽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讓他開始思考自身價值為何需要憑藉「得獎」來定義,於是嘗試重拾信心,從每天早上刷牙時鼓勵鏡中的自己開始,並回想起在擔任教學助理期間的進步之處。少洋漸漸發現「過程」才是最重要的,「結果」永遠不過就只是一個句點。

當法律碰上教育

「如果不當老師,我可以做什麼?」曾經想要成為公民老師的少洋,因為師培中心沒有開設公民科的課程而被阻擋,因此放棄申請師資生,並選擇雙主修與公民高度相關的法律系法學組。「面對前幾年轟動全臺的隨機殺人事件,你會怎麼想?」少洋分享,在尚未接觸法律之前,他可能聽到新聞內容就會衝動下結論,並有著自己強勢的觀點。現在的他則會主動收集資料,一步一步列出事情的癥結點,並傾聽他人不同的切入點,「現在的我有理性的法律腦,以及感性的教育心。」從前端的教育提前預防,到後端的法律制定合理賞罰,他正在逐步讓自己成為一位溫暖的教育法律人(跟著少洋從法律觀點拆解隨機殺人事件,請點選「雙主修法律系」)。

享受過程吧!我正航行在教育與法律的路上

「終極目標其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從過程中去尋找你的『想要』。」從小,少洋的爸媽總是鼓勵他去做各種嘗試,重視當下的感受與聲音。過程中,他也會面臨挫折,也曾大喊:「世界為什麼這麼不公平?」情緒過後,他會選擇接受,接著回顧自己的進步。「我目前想要嘗試推動法治教育,並為孤兒成立一個家。」教育帶給少洋的是教學、是合作、是輔導,法律帶給他的是觀點、是邏輯、是思考。他想將兩者結合,藉由教育專業讓國人能更容易地學習法律,保障自己也保障弱勢,並服務失去家人的孩子們。他知道,未來仍有許多大風大浪,卻也始終相信自己在海上,保有挫折過後再微笑的堅強,享受著此時此刻最美的寶藏。

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