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年中國文化大學東方語文學系韓文組畢業
1990 年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師資班結業
2007 年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畢業
1988 年海軍陸戰隊退伍
1988 年服務於台灣松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1990 年服務於桃園縣龜山鄉大埔國民小學
1996 年服務於宜蘭縣礁溪鄉礁溪國民小學
2003 年服務於宜蘭縣礁溪鄉三民國民小學
2004 年服務於宜蘭縣政府教育局終身學習課
2007 年服務於宜蘭縣蘇澳鎮永樂國民小學
現任服務於宜蘭縣頭城鎮竹安國民小學
從小在臺北市長大的我,一路受教育的成長之路都在臺北,家人也都在臺北;但自小愛好大自然的個性,反而喜愛與鄉下的風光為伴。這樣的想法應該是到母校文化大學,才開始有機會接觸到大自然的薰陶。之後在服兵役的期間中,多次往來於屏東、恆春、台中清泉崗、左營等地,更能和田野和鄉村近距離親近。退伍之後選擇台灣松下苗要地區跑業務,這兩年半的時間,學習著與人交際溝通,並激起自己更大的潛力,白天跑業務,深夜挑燈讀書,考上了師院的進修資格,順利擔任國小教師。教學相長,學然後知不足,因此興起了自我提升的念頭,於是再進研究所充實,以累積更多經驗服務師生與家長。
目前是第四年在竹安國小服務,秉持竹安國小小而美的信念,持續推動五六年級織夢計畫,所謂「織夢計畫」是學校依課程配合社區經濟作物花生、蘿蔔等的種植,收作後透過愛心義賣,將收入存於學校公庫,以作為五年級校外教學,六年級畢業旅行的基金,讓學生了解「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自己努力的果實最甜美的道理。
在1986 年的那個年代唸韓文並不是熱門的學科,大一時同學間常常談的即是要不要轉系? 還是要怎麼轉校? 大家的直覺都是唸韓文沒有什麼出路。但當時有位老師跟我說「認真唸,冷門也會變熱門的。」這句話啟發了我,讓我茅塞頓開,是韓文組讓我有大學唸,我不能棄韓文組而去。因此打消了轉系的念頭,認真地把韓文唸好。二年級並選了日文為輔系;因此在退伍之後得以韓日兩種語言,順利進入日商公司服務。
在日商公司我看到管理階層的日本人,他們辦事求真求速,今日事今日畢的工作態度,因此也激起我內心那種效法他們的意念。日商公司二年多的時間,每天從早忙到深夜,經常還得為業績發愁;這是我人生的重大試煉,想著這都熬不過來,那我還能做什麼呢? 二年半後,在1991 年找到符合自己的興趣~教育。教育工作是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的收穫,帶過幾屆的畢業班學生,也能和學生們建立濃厚的感情。孩子畢業了,但留在心中的卻是他們成長的記憶。同時因為教學相長,才發覺自己的知識真的不夠,因此積極地進修成長,於是平常在學校服務之餘,利用晚上和假日到研究所進修,另一方面也順利取得校長資格,以為教育服務更廣的層面。
回想這近三十年的時間裡,我從青澀的社會新鮮人,到不斷從工作中學習成長,以求適應社會的生存。這個心路歷程最大的啟示即是~「做任何事情,只要做了,就要做好、做得認真」的人生哲學,也因為這個道理,讓我在畢業後一直以來的教育之路,於今二十五年。謝謝母校,謝謝韓文系和老師們的教導。吾愛華岡,以華岡為榮。
學校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須與環境發生互動關係,因此,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是必然趨勢。學校也藉著與其他系統的互動產生危機意識而提出因應之道,刺激學校活化組織,讓成員不斷的成長與創新。
熱門的科系,不認真唸,再熱門的科系也會變冷門;即使冷門的科系,只要認真地唸,冷門的科系才會變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