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傳播系畢業之後先到廣告業工作,後來到大陸和新加坡從事電子商務。當時擅長的專業領域好像跟米店搭不上邊,沒有計畫、沒有概念,只好發揮自己的優勢,從廣告、包裝、市場優勢和專業出發。雖說是在米飯之家成長,但對米的認識絕對不會比別人多,幸好媽媽是米專家,母子倆合作,後來才了解米的特性。面對米市場的競爭,花很多時間做市場調查,發現台灣人普遍是外食族具多,市面上的米都賣很大包,太多吃不完容易長蟲,於是針對這一點,把米都裝成小小包出售,每一顆米都以新鮮、現碾為賣點,贏得非常不錯的口碑。
當時隻身在外國工作的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接手家裡的生意,因為一個消息得知媽媽發生意外,不得不趕回家照顧媽媽。憶起當時的畫面仍感到很深刻:「那時候媽媽被車撞倒,我馬上從新加坡趕回來,還好手術後骨折的右手已經可以復原,但卻無法再扛起 35 公斤重的米外送了,米店的經營也更困難,因不想媽媽再這麼辛苦,才勸她要不要把米店收起來,媽媽卻對我說『米店就是我們的家』,當時被打擊到,就決定自己接下來做。」媽媽把一家小米店經營了數十個年頭,雖然可以養大幾個小孩,但店面做的是傳統經營又沒有規模,本來就對接手米店不感興趣的我考慮,好像該是時候為母親分擔一下。雖是家中排行最小的,還有兩位姐姐都在國外工作和居住,基本上大家都不在家,令我想起母親的初衷,重新思考「家」是怎麼一回事。
一直秉承「守著米店,守護著家」的初衷,40 年間從不間斷過,由當時媽媽傳給我,希望藉由西川米店的商品推廣家的概念,甚至計畫把「一家人一起吃飯的幸福感覺」推廣到有華人的地方,以「家庭的團結」、「溫馨的家」來感動每一位客人。姐姐也被我的理想感染,從加拿大回國幫忙經營米店,這對媽媽來說是無法形容的感動,米店讓家人再次聚在一起,圓母親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