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私立輔仁大學新聞系學士
經歷:
自由時報頭版編輯
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兼任講師
銘傳大學兼任講師
陳順孝,人稱阿孝、阿孝老師,於1966 年3 月28 日在宜蘭出生,有一個種田與擺地攤的童年。成年後愛逛夜市、關懷弱勢,因而辭去報社工作,利用大學資源創辦《生命力》公共新聞網。
他的部落格《阿孝札記》──討論公民新聞、獨立媒體、媒體創業、新聞編輯、數位敘事、媒體素養、新聞教育,以及自己的生命經驗。
種過田、擺過地攤、編過報紙頭版、辦過幾個網站、寫過兩本書。現任職於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生命力新聞》編輯人。在《阿孝札記》記錄自己解讀新聞、編輯新聞、改革新聞的經驗,書寫對教育、對傳播、對人生的看法。
我常說自己是種田、擺地攤長大的。這是我人生經驗的起點,成年後愛逛夜市、關懷弱勢,甚至辭去報社工作,利用大學資源創辦《生命力》公共新聞網,都與此有關。
高二(1983 年)主編的《宜中青年》,裡邊有篇文章寫我童年跟著爸媽開鐵牛車到礁溪協天廟擺攤的經驗,文字雖稚嫩,但相當詳實地記錄我高二時的生命體驗和社會觀察。
當我還很小的時候,兄弟姊妹四人常隨著父母四處擺攤掙錢。凌晨三、四點,爸媽便將我們自被窩中喚起,懶洋洋的幫著準備貨物,偶而,我也會陪他們去,在風涼露重的清晨,趕一、二小時的漫長車程。我們通常在老榕樹下,鋪上帆布,擺置滿車的五金器皿,不一會兒,其他攤販接踵而來,廣場上就陳列了各式各樣的貨色,吃的、穿的、聽的、用的……一應俱全。人多的時候,我也會幫忙照顧攤位,學父母的樣子,大聲吆喝。擺攤結束回家途中,爸媽每隔一會兒就拍拍我的肩膀,叫叫我的小名,生怕我睡著了,跌出車外。他們真是多心,你看滿天的星星,美得多燦爛,還有搖搖晃晃的螢火蟲,會唱歌的小河,以及又圓又亮的月兒,這樣美好的一切,教我怎能安眠?這是我童年擺攤的經驗,天真爛漫的記憶。
在純樸的宜蘭鄉下長大,高中時參加校刊社,寫下自己種田擺地攤的故事,得到了一些共鳴和鼓勵,因此喜歡上寫作,在校刊社擔任編輯,大學及研究所選擇念新聞傳播科系,因而走上了編輯之路。
畢業之後進入報社從事編輯工作,兩年之間,從地方版編到頭版。在報社工作六年後,轉而走向新聞教育,回到輔仁大學任教。一九九七年創辦《生命力新聞》作為教學實驗媒體,以「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為宗旨,希望用新聞專業促進社會間相互瞭解、相互尊重、相互扶持。
多年來持續關注公共媒體、公共新聞與獨立媒體工作者等議題,更帶領學生投入災後重建、媒體守護的工作。經歷過主流媒體的洗禮,擁有高度的理想性,執行力強,又能直指問題核心。所參與的公共媒體,歷經多年,保持初衷。面臨現今臺灣媒體現況,媒體改革的解藥應更多元,而「公共服務媒體」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使用任何載具享用公共傳播的服務,盼能觸及更多層面的議題,增進社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