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音樂學系介紹

美術學系

本系創立於1963年,為國內第一所私立大學音樂學系。1969年成立的音樂舞蹈專修科國樂組,於1975年併入音樂學系,成為西樂及國樂兩組;1992年西樂組和國樂組,各自獨立成為西洋音樂學系及中國音樂學系;在經歷數次轉變下, 2025年2系又合併為音樂學系。
自創立以來,本系秉持「研古創新」的精神,積極配合社會發展與市場需求,開設涵蓋中西音樂的教育課程,致力推動中西音樂融合與應用音樂的創新發展,培育具有國際視野與多元專業能力的音樂人才。


教學特色

音樂學系以音樂學系以「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社會關懷暨研古創新與主動學習、學用合一之音樂人才」為教育目標,強調啟發學生自發性學習與獨立思考能力,進而達到全方位教育的目的。

一、跨文化融合與多元專業課群
本系結合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洋音樂,強調兩者的融合與創新,讓學生在音樂創作中具備多元文化的視野與能力。課程設計靈活,專業課群分為音樂理論、音樂學、應用專業和表演專業,涵蓋理論與實踐,培養學生同時具備傳統意識與世界觀。

二、應用音樂發展與巴洛克特色
本系是國內第一所開設應用音樂組的大學,提供音樂劇場、媒體音樂等多樣化課程,並擁有國內最早成立的巴洛克樂團及最完整的原樣巴洛克樂器,由華岡巴洛克研究中心負責管理。每週固定練習及於校內外公演,成為本系獨有的特色。

三、創新應用與靈活運用傳統文化
音樂學系靈活運用傳統文化素材於現代藝術與生活中,達成「舞台劇場化」和「展演數位化」的目標,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豐富其創意觀點,提升其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

四、國際化教學與合作
本系積極邀請國外名家擔任講座,並鼓勵學生前往國外姐妹校進行交換學習,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和競爭力。

五、多元學習機會
除專業主修外,鼓勵學生修輔系、雙學位,並進行第二專長的培養,厚植學生的職場競爭力。

課程重點

本系的課程內容豐富,強調專業技能與多元應用:

一、音樂理論與歷史
包括主修、音樂理論、西洋音樂史、中國音樂史、世界音樂、中國歌謠概論等課程,幫助學生掌握音樂的理論基礎與歷史發展。

二、表演與合奏
提供管弦樂合奏、國樂合奏、各類傳統及跨界合奏、合唱、音樂劇場、舞台表演等課程,培養學生在不同音樂形式中的表演技能與團隊合作能力。

三、音樂創作與應用
包括流行鋼琴彈奏與即興、電腦音樂編曲、音樂編曲與實務、自媒體音樂操作、音樂跨界創作等,強調創意與技術並行,幫助學生掌握音樂創作及應用的技巧。

四、專業技能拓展
包括電腦錄音工程、音樂專案管理的技巧與實務、藝文實務管理等,幫助學生掌握音樂科技及管理方面的知識,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基礎。

五、音樂科技與管理
水墨技法、篆刻理論與技法、水墨(人物)、水墨創作、水墨(山水)、書畫名品賞析、書畫風發展史、漆畫創作、膠彩。

六、音樂與社會
設有音樂與社會關懷、音樂欣賞與評論、音樂實踐與社會參與、音樂輔療與實習等課程,強調音樂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影響,培養學生對社會的關懷與責任感。

未來發展

本系學生在畢業後有多元的發展選擇,涵蓋西樂、國樂、流行音樂、應用音樂、音樂輔療、樂齡產業、藝術行政等方向,並有升學、就業及海外發展等多種路徑。

一、升學
畢業生可選擇繼續深造,報考國內外音樂相關研究所,包括中國音樂、音樂學、音樂劇場、戲曲等領域,進一步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

二、就業
畢業生具備廣泛的職場選擇,能夠在文化中心、唱片公司、廣播電視機構、傳播公司、藝文單位、劇團、音樂教育機構、藝術出版業等各類企業機構中找到合適的工作。就業方向包括西樂表演、國樂演奏、流行音樂創作、應用音樂製作、音樂輔療、樂齡產業等。也可以成為音樂教師、音樂家、指揮家,或於音樂教室、個人工作室等私人機構任職。亦有不少優秀畢業生選擇自行創業,開辦音樂相關教育機構或從事樂齡產業及藝術行政工作。

三、海外發展
本系畢業生可至海外華人市場發展,例如香港、澳門、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及中國等地,任職於各大樂團、公私立學校、音樂培訓中心、藝術文創公司及個人音樂教室,拓展國際舞台。

獎學金

  • 陳先進獎學金:大學部每學年4名,每名4,000元;研究生每學年2名,每名7000元。
  • 創意作曲比賽獎金:每學年總獎金17,000元。
  • 研究生學行獎學金:每學期碩一、碩二各1名,每名10,000元。
  • 財團法人功學社學術獎助基金會獎學金:每學年12名,每名10,000元。
  • 財團法人東和音樂學術研究獎助基金會獎學金:每學年1名8,000元。
  • 風格寫作獎學金:每學期1名,一名2,000元。

實習與產學合作

台北市立國樂團、臺北市民交響樂團、臺北市基督教藝之星教會發展協會、風潮音樂國際經紀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大安區古亭國民小學、臺北市立內湖國民中學管樂團、臺北市誠正國民中學、華文音樂劇股份有限公司、尼可樂表演藝術有限公司、財團法人東和樂器木業股份有限公司、亞洲作曲家聯盟台灣總會、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新禧未來音樂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