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群 - 景觀系1994畢
2012 年 6 月 12 日,翁山蘇姬女士,在諾貝爾和平獎的致詞中提到,「即使是,最輕微的善意觸碰,也能點亮一顆沈寂的心。善,能夠改變人們的生命。」
目前服務於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 / 主任
學經歷
1994 年中國文化大學造園及景觀學系畢業,同年就讀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因家境問題肄業,2014 年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行政管理碩士畢業。目前就讀台灣藝術大學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研究所博士班。
1997 年考上公務人員特種考試殘障人員高考,分發任職臺北縣政府建設局。
2000 年自薦調任全國首度成立之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負責人文景觀、地區人文環境、公共藝術及專業藝文空間規劃等事務。迄後二年期間因具空間場域規劃專業,積極參與寶藏巖聚落保存、公共藝術、社區環境改造等業務。同年奉派赴法國巴黎考察文化資產、歷史古蹟保存業務,回國後同年 8 月調升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科長,負責文化資產、歷史古蹟保存及文史活動籌畫業務。近 7 年擔任科長職務後,2009 年下半年調升擔任該局主任秘書。台北市政府服務期間歷經參與台北藝術中心、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水源市場公共藝術、松菸古蹟修復,及首次燈節大型市府外牆燈光投影等,秉持專業奉獻所長。
2012 年調升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後迄今,積極投入白色恐怖歷史人權資料搜集調查、受難者與家屬撫慰、綠島與景美兩人權園區復原規劃,及人權教育推廣等工作。
小傳
深切體認身體的不完整,以「熱情」加「寬容」的態度和諧發揮生命能量。本人出生澎湖縣馬公市,自小罹患小兒麻痺症,因父母親不刻意溺愛養成個性獨立、天性樂觀;興趣熱愛繪畫,國高中時畫作屢屢得獎,後來因升學以致繪畫僅能成為個人興趣幾乎不再參賽。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參與了喻肇青老師辦理的馬公中央街社造活動,開啟了繪畫與建築領域結合的知識,也產生投入空間規劃的相法,就讀中國文化大學造園暨景觀系期間,在郭瓊瑩主任與專業師資群的指導下,一圓投身環境規劃的夢想,更在求學期間盡情享受華岡環境的風、雨、雲霧、陽光及人事物,豐富迄今面對生命困境的豁達與勇氣。
勉勵在校生的話
把握人生最光輝與燦爛的大學四年學習生活,或許在這幾年中,你(妳)會因為遭遇修課不順、感情受挫等困難,以為世界即將毀滅。請記起,J. K.羅琳,於 2008 哈佛演講中的這段話,「……,生命中,有些挫折、失敗不可避免。活著,就不可能沒失敗過什麼……」,勇敢的面對,找個你(妳)可以信任的人說說話,陽光就在窗外。加油,各位學弟妹們!
人生歷程
身為身障的一員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頻率往往高於一般人,我當然不例外,尤其伙伴們面對社會團體或群眾生活時,最常見的難以克服者,我認為是如何消除心理自我存在的「防衛」觀念。以我來說,運用正念思想即能跨越心中那道防衛高牆。正念思想便是,透過「適當不依賴的接受人助,與盡力克服本身限制的助人」觀念化解生活困境與難題。其中關鍵即是,自己能清楚知道本身能力的界限範圍 , 這樣便能坦然的面對自己身心不完整的事實 , 也能以該基礎觀念發展出以「熱情」加「寬容」的態度。於是有了「態度決定機會、機會決定命運、命運決定未來」價值觀 , 如此的價值觀除了正面影響個人外 , 更幫助我在帶領著工作團隊執行任務達成目標。團隊成員相處最重要是透過讓伙伴彼此瞭解個別的長處與不足 , 產生強化互補的團體能量 , 克服更大的困難。因此 , 本價值觀確實在我目前及過往的順心喜樂生活中 , 作為無論是個人本身 , 抑或與群體互動的 最高準則 , 也是生命能量發散的核心原點。
未來願景
受難者之受害地,人權館的一千天體認,為台灣民主自由與多元的未來繼續努力:對於在臺灣解嚴後民主化長大的多數孩子們來說,自由的享受多元文化生活,已是很習以為常的經驗;但,他們不知的是,教科書簡單幾行字所記載的「白色恐怖」敘述,卻是過去極多破碎家庭的生命經歷。人權館,紀錄著臺灣曾經發生過集體傷痕的深刻場所印記,也承載著受難者與家庭之苦難故事。希望未來,仍能繼續在此博物館的綠島、景美兩園區中繼續為人權奮鬥努力。